禅语感受经典语句 禅语感悟的句子
1、内外身心一切俱舍,犹如虚空无所取着,然后随方应物,能所皆忘,是为大舍。《黄檗传心法要》
2、了深法界,生大欢喜。《华严经》卷六,如来现相品
3、不侵犯众生,是世界上第一乐。南传《佛教格言*乐品第三十二》
4、凡人犯戒有五衰耗,何谓为五?一者求财所愿不遂,二者设有所得日当衰耗,三者在所至处众所不敬,四者丑名恶声流闻天下,五者身坏命终当人地狱。《长阿含经》卷二,《游行经》
5、令舍其前,亦当舍后,复舍中间,使无处所,乃度生死众患之难。《佛说黑爪梵志经》
6、若能观怨一毫之善,不见其恶,当知是人名为习慈。若彼怨家,设遇痛苦,能往问讯,瞻疗所患,给其所须,当知是人能善修慈。《优婆塞戒经》卷七,禅波罗蜜品
7、毗尼藏者,是佛法寿,毗尼藏住,佛法亦住。《善见毗婆沙律》卷一
8、慈悲没有敌人,智慧不起烦恼。(当代)圣严《108自在语》
9、八戒斋者,是过去现在诸佛如来为在家人制出家法。《受十善戒经》
10、菩萨于一切众生,恒起慈心、利益心、哀愍心、欢喜心、和润心、摄受心,永舍瞋恨、怨害、热恼,常思顺仁,行慈益佑。《华严经》卷三十五,十地品若不有心杀生,无怨无憎,心生随喜;随喜已,欢喜生;欢喜已,心欹息;心歆息已,心受乐;受乐已则心定;心定已,圣弟子心与慈俱,无怨无嫉,无有瞋恚,广大无量,满于一方,正受住,二方、三方乃至四方、四维、上下、一切世间,心与慈俱。《杂阿含经》卷三十二,第916经
11、菩萨摩诃萨为众生故,虽在地狱受诸苦恼,如三禅乐。《大般涅槃经》卷十八,梵行品
12、性不恶口,所谓毒害语、粗犷语、苦他语、令他瞋恨语、现前语、不现前语、鄙恶语、庸贱语、不可乐闻语、闻者不悦语、瞋忿语、如火烧心语、怨结语、热恼语、不可爱语、不可乐语、能坏自身他身语,如是等语,悉皆舍离。常作润泽语、柔软语、悦意语、可乐闻语、闻者喜悦语、善人人心语、风雅典则语、多人爱乐语、多人悦乐语、身心踊跃语。《华严经》卷三十五,十地品
13、菩萨喜者,名诸善法忆念欢悦,清净妙喜。何以故?于诸善法,无下戚性、无退屈性、无疲倦性故。是喜,名为远离一切乐世间性,何以故?安住一切乐法乐性故。是喜,能令内以欢悦,身力勇锐。……是喜,名为敬尊重喜,何以故?于诸长宿,具修威仪,曲躬恭敬,跪拜荨严故。是喜,名为恒舒颜喜,何以故?心志和泰,远离颦蹙,先言问讯故。《大宝积经》卷四十一,菩萨藏会
14、一切众生从无始来,靡不曾作父母亲属,易生鸟兽,如何忍食!夫食肉者,历劫之中生于鸟兽,食他血肉,展转偿命。《佛说师子素驮娑王断肉经》
15、身口及意皆悉柔软,无有轻躁,心常欢喜。《华严经》卷四十二,离世间品
16、若人寿百岁,远正不持戒,不如生一日,守戒正意禅。《法句经》卷上,述千品
17、见一切众生受诸苦恼,如被刑戮。《小品般若经》卷八,深心求菩提品
18、想用谎言欺骗人,实际是欺骗自身;说一次谎话的人,再说真话也不信。(宋末元初)贡噶坚赞《萨迦格言》
19、多闻圣弟子离两舌,断两舌,行不两舌,不破坏他。不闻此语彼,欲破坏此;不闻彼语此,欲破坏彼。离者欲合,合者欢喜,不作群党,不乐群党,不称群党,彼于两舌净除其心。《中阿含经》卷三,《伽弥尼经》
20、以法为乐,以空为乐,法喜、空乐,才是真正的喜乐。世间一切,我们不一定要占有,享有的快乐更甚于占有。《佛光山开山30周年纪念特刊》
21、不求自乐,喜他得乐。《大宝积经》卷五十八,文殊师利受记会
22、有苦有难者,当去多关照,人与人之间,相爱互友好。《即兴自说*居士经》
23、凡所施为,一切功德,行恩于人,不望现报,不望生报,不望后报,是名为舍。《佛说未曾有因缘经》卷一
24、技术取财,其过薄少,毁谤贤圣,其罪甚重。《长阿含经》卷十九,《世记经》
25、菩萨不以欲因缘故,恼一众生,宁舍身命,而终不作恼众生事。《华严经》卷十九,十行品
26、若不断淫修禅定者,如蒸沙石,欲其成饭,经百千劫,只名热沙。…一若不断杀修禅定者,譬如有人自塞其耳,高声大叫,求人不闻,此等名为欲隐弥露。…若不断偷修禅定者,譬如有人水灌漏卮,欲求其满,纵经尘劫,终无平复。…如人重病,要须众药和合治之,若少一种则不能治。何以故?其病重故。一切众生亦复如是,具诸恶故,要须众戒然后治之,若少一戒则不能治。《优婆塞戒经》卷三,业品
27、所谓菩萨于能顺忧喜分法,心无执着。于诸世法心不摄受。不高不下,安住不动。无欣无厌,无爱无恚,唯能随顺修习圣道。若诸菩萨成就此者,则名为舍觉分法。《大宝积经》卷五十三,菩萨藏会
28、有戒则有慧,有慧则有戒。戒能净慧,慧能净戒。……如人洗手,左右相须。
29、经常将欢喜、慈悲、荣耀、成就与人
30、多闻圣弟子离粗言,断粗言,若有所言,辞气粗犷,恶声逆耳,众所不喜。众所不爱,使他苦恼,令不得定,断如是言。若有所说,清和柔润,顺耳人心,可喜可爱,使他安乐,言声具了,不使人畏,令他得定。《中阿含经》卷三,《伽弥尼经》
31、人类本来以为有我、你、他,若从其大同言之,即可视同一体而相爱了。譬如人的一身,头若有了痛痒,手即会抚摩他;一处有了苦乐,全身都觉得苦乐。根据这样道理推开去,在家族有同宗爱,在地方就是同乡爱,在职业就是同业爱,进之有同社会的相爱,同国家的相爱,同人类的相爱,乃至对于动物界有同血气心知的相爱,以及自然界和全宇宙的大爱了。且如人的一吸一呼,与空气、阳光息息相通,本来都是宇宙大爱的表现。能够这样略其小异而取其大同,成了全宇宙的大爱,即是佛法的大悲心。(民国)太虚《心理建设》
32、《长阿含经》卷十五,《种德经》道品楼观,以戒为柱;禅定心城,以戒为郭。(古印度)诃梨跋摩《成实论》卷十四
33、独觉声闻佛乘道,皆因十善而成就,如是思惟不放逸,自持禁戒教他护。《华严经》卷三十五,十地品
34、欢喜,随喜以乐为食,如光音天。《法句经》卷下,安宁品
35、慈心无害想,不害于众生,心常无怨结,是则升天路。《杂阿含经》卷四十九,第1229经
36、如何是向上?只有个放下。(明)憨山《梦游集》卷五十一
37、佛言:佛子离吾数千里,忆念吾戒,必得道果;在吾左右,虽常见吾,不顺吾戒,终不得道。《四十二章经》
38、戒为道基初人三宝海,以信为本;住在佛家,以戒为本。《菩萨本业璎珞经》卷下,大众受学品
39、如诸众生及草木,一切生长咸依地,世及出世诸善根,皆依最胜尸罗地。四十华严卷十七
40、欢喜是佛教真理的本质,欢喜是佛法修行的精髓。能知觉到欢喜,进而能够创造欢喜,散布欢喜满人间,这就是人性的开发,人类素质的提升。(当代)星云《佛光教科书》
41、伤心难过不要带到明天,更不要挂在脸上让别人看到,影响另0人。《星云大师讲演集》
42、譬如点头招呼,举手之劳的服务,恰到好处的赞美,真诚的关心,都是随喜的道德生活。……把你的微笑,随时展现在你的脸上;把你好的亲切招呼,随时挂在你的嘴边;把随喜的功德,融人你的生活之中。《星云大师讲演集》
43、卑门持戒生天上,胜族毁犯堕幽冥,摩登持戒亦生天,仙人破戒人诸狱。四十华严卷十七
44、人人有爱心,社会多温馨。(当代)星云《人间佛教的戒定慧》
45、舍离大悲而观无生,是为魔业。《大集经》卷十
46、戒珠不假刀兵护,戒为伏藏无所侵,戒为勇伴导前行,戒为出世庄严具。四十华严卷十七
47、旃檀多香,青莲芳华,虽日是真,不如戒香。《法句经》卷上,华香品
48、菩萨摩诃萨护持禁戒亦复如是:如彼渡人,护惜浮囊。《大般涅槃经》卷十一,圣行品
49、大悲是一切诸佛菩萨功德之根本,是般若波罗蜜之母,诸佛之祖母。(古印度)龙树《大智度论》卷二十
50、舍当念舍重担,更莫造新担,担是世间病,舍担第一乐。《增一阿含经》卷十七,四谛品
51、持、犯之利害持戒者安,令身无恼,夜卧恬淡,寤则常欢。《法句经》卷上,戒慎品
52、不要把忧愁传染给别人,不要把烦恼带到床上。(当代)星云《人间佛教的戒定慧》
53、以十善道为法园苑,爱乐安住,自住其中,亦劝他人令住其中。《华严经》卷三十五,十地品
54、若见众生受诸苦恼,当作是念:我长夜轮转生死以来,亦曾更受如是之苦,其数无量,当勤方便,断除诸有,莫令增长。《杂阿含经》卷三十四,第943经
55、寂静大悲海,出生三世佛。《华严经》卷六十八
56、一者见他得利欢喜如己,二者自得安乐不乐独受。《优婆塞戒经》卷二,发愿品
57、于怨亲所都无爱憎,不生二想。四十华严卷二十七
58、自行十善道,亦教他行十善道,以无所得故,是名菩萨摩诃萨尸波罗蜜。《摩诃般若经》卷五,问乘品
59、慈者即是众生佛性。……慈即大空,大空即慈。慈即如来。《大般涅槃经》卷十五,梵行品
60、设身有苦,念恶趣众生,起大悲心。《维摩经》卷中,问疾品
61、如爱其子,一切亦然;如爱自身,一切亦然。《大宝积经》卷五十二,菩萨藏会
62、所有一切诸佛正法,皆以大悲而为导首。《大宝积经》卷四十一,菩萨藏会
63、毁灭生命,杀、砍、拥、偷盗、说谎、行骗、欺诈、虚伪、与他人之妻同居,荤腥是这些,而不是食肉。《经集》第二品,第二章《荤腥经》
64、若优婆塞受持戒已,商贾贩卖不输官税,盗弃去者,是优婆塞得失意罪。……若优婆塞受持戒已,若犯国制,是优婆塞得失意罪。《优婆塞戒经》卷三,净戒品
65、爱人如爱己,率己以随人。四十华严卷十二
66、戒度无极如金刚,不毁不犯无漏失,持心护戒如坏瓶,此名戒度不应弃。《增一阿含经》卷一,序品
67、悲心与空性,为成佛要伴。通达空性为见,见净为定,悲空不二为戒。(古印度)阿底峡
68、无所拥护,名为大舍;若不见我、法相、己身,见一切法平等无二,是名大舍。《大般涅槃经》卷十五,梵行品
69、是故诸佛子,宜发大勇猛,于诸佛净戒,护持如明珠。《梵网经》卷上
70、持咒若坏戒,不得上悉地,中品亦不成,亦不成下品。佛于毁戒人,不说咒成就。《文殊根本大教王经》
71、一切畏刀杖,无不爱寿命,恕己可为喻,勿杀勿行杖。《大般涅槃经》卷十,一切大众所问品
72、持戒
73、若见众生,爱念欢喜着,当作是念:如是众生,过去世时,必为我等父母、兄弟、妻子、亲属、师友、知识,如是长夜生死轮转,无明所盖,爱系其颈,故长夜轮转,不知苦之本际。《杂阿含经》卷三十四,第945经
74、一切诸佛,于信于毁二种众生,大悲普观,平等无异。《华严经》卷四十六,佛不思议法品
75、作百佛寺,不如活一人;活十方天下人,不如守意一日。《佛说骂意经》
76、谓善男子不杀生、不偷盗、不邪淫、不妄语、不饮酒,是名戒具足。《杂阿含经》卷四,第91经
77、舍独善乐,得共一切众生善乐。《大智度论》卷八十五
78、譬如大火焚烧人身,人能于中一心制意,端身正行,独作诸善、不为众恶者,身独度脱,获其福德、度世、上天、泥洹之道。《无量寿经》卷上
79、所爱贵重物,内外无贪惜,是故大欢喜,自知当作佛。普慈覆一切,常无瞋恨心,是故大欢喜,自知当作佛。《大宝积经》卷七十九,富楼那会
80、已舍于重担,不复应更取。重担为大苦,舍住为大乐。《杂阿含经》卷三,第6514
81、多闻圣弟子离绮语,断绮语,时说,真说,法说,义说,止息说,乐止息说。事顺时得宜,善教善诃,彼于绮语,净除其心。《中阿含经》卷三,《伽弥你经》
82、身一切善行,口一切善行,意一切善行,是名成就威仪行。《舍利弗阿毗昙论*非问分禅品》
83、佛言:毁谤正法及一阐提,或有杀生乃至邪见及故犯禁,我于是等,悉生悲心,同于子想,如罗喉罗。南本《涅槃经》卷三,长寿品
84、大慈大悲,依大方便善巧。《华严经》卷五十,如来出现品
85、悲心如善咒,能咒死者还活。(古印度)提婆《大丈夫论》
86、谓由菩萨于法生喜,便喜悦法,由喜悦法故,心不沉没。不沉没故,生清净喜。由喜清净故,身心安隐,离诸烦恼。舍利子,若诸菩萨成就此者,如是名为喜觉分法。《大宝积经》卷五十三,菩萨藏会
87、多闻圣弟子离贪伺,断贪伺。心不怀诤,见他财物诸生活具,不起贪伺,欲令我得,彼于贪伺,净除其心。《中阿含经》卷三,业相应品
88、菩萨摩诃萨人一切法平等性故,不于众生而起一念非亲友想。设有众生,于菩萨所,起怨害心,菩萨亦以慈眼视之,终无恚怒。《华严经》卷二十三,十回向品
89、性不妄语。菩萨常作实语、真语、时语,乃至梦中亦不忍作覆藏之语,无心欲作,何况故犯。《华严经》卷三十五,十地品
90、欢喜悦乐,离诸忧恼。心意柔软,诸根清凉。《华严经》卷二十四,十回向品
91、见乐着人,当愿众生,以法自娱,欢爱不舍。….见欢乐人,当愿众生,常得安乐,乐供养佛。《华严经》卷十四,净行品
92、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,因于众生而起大悲,因于大悲生菩提心,因菩提心成等正觉。……一切众生而为树根,诸佛菩萨而为华果,以大悲水饶益众生,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。……是故菩提属于众生,若无众生,一切菩萨终不能成无上正觉。《华严经普贤行愿品》
93、如慈母养育婴儿,虽复屎尿污身,以深爱故,而不生瞋,又悯其无知,菩萨于众生亦如是。(古印度)龙树《大智度论》卷八十
94、如护自身命,护戒亦如是。《大日经》卷二,入曼荼罗具缘真言品
95、所谓淫欲及饮酒,是谓二法无厌足,若有人习此二法,终无厌足。缘此行果,亦不能得无为之处。《增一阿含经》卷九,惭愧品
96、禅悦为食,法喜充满。《华严经》卷十四,净行品
97、若见世人修行善业,求三乘果,劝助随喜。见受乐人,心亦随喜。见端正人、见勇健人、见富贵人、见智慧人、见慈心人、见孝顺人,以要言之,一切善人,劝助随喜,是为喜心。《佛说未曾有因缘经》卷一
98、离诸谄诳心清净,常乐慈悲性欢喜。《华严经》卷七,世界成就品
99、若悲心庄严,则为人中天。《正法念处经》卷六十一,观天品
100、持戒恒端严,破戒常丑陋。《天请问经》
101、要能放下,才能提起。提放自如,是自在人。(当代)圣严《108自在语》
102、虽行于舍,而以大悲,不舍一切化众生事。虽行无愿,而不舍菩提一切行愿。四十华严卷三十四
103、譬如一人而有七子,是七子中一子遇病,父母之心非不平等,然于病子心则偏多。大王,如来亦尔,于诸众生非不平等,然于罪者心则偏重,于放逸者佛则慈念,不放逸者心则放舍。《大般涅槃经》卷二十,梵行品
104、不着己乐,庆于彼乐。《维摩经》卷下,菩萨行品
105、譬如长者唯有一子,其子得病,父母亦病,若子病愈,父母亦愈。菩萨如是,于诸众生爱之若子,众生病则菩萨病,众生病愈,菩萨亦愈。《维摩经》卷中,文殊师利问疾品
106、佛法救世主要之修行,必先之以勇牺牲也。能勇牺牲则有威力,一人拼死,万夫辟易;能勇牺牲则有功德,为众亡己,天下归仰。(民国)太虚《佛法救世主义》
107、能灭一切烦恼热,是名尸罗波罗蜜。《华严经》卷三十七,十地品
108、佛心者,大慈悲是,以无缘慈摄诸众生。《观无量寿佛经》
109、胜义悲心为法药之王,对治凡夫一切三毒重病。(古印度)阿底峡
110、旃檀等诸香,所熏少分限,唯有戒德香,流熏上升天。《杂阿含经》卷三十八,第1073经
111、但于一法而自勤行,即于一切法如掌中得,何等一法?所谓大慈。《圣法集经》
112、三世诸世尊,大悲为根本。《大般涅槃经》卷十一,现病品
113、仁恕具足,于一切众生有命之者,常生利益慈念之心。《华严经》卷三十五,十地品
114、诸恶莫作,众善奉行,自净其意,是诸佛教。(七佛通戒偈)《法句经》卷下,述佛品
115、嫉先创己,然后创人,击人得击,是不得除。《法句经》卷下,利养品如果别人幸福美满,自己心中就不舒坦,那是消折自身福泽,自我嫉妒毁灭自身。(宋末元初)贡噶坚赞《萨迦格言》
116、不向一切生灵施暴,无论这些生灵在这世上是强者,还是弱者。《经集》第二品,第十四章《如法经》
117、虽舍小杂乐,当得清净大乐;舍颠倒虚诳乐,得实乐;舍系缚乐,得解脱乐;舍独善乐,得共一切众生善乐。(古印度)龙树《大智度论》卷八十五
118、如家犬不畏于人,山林野鹿见人怖走,瞋恚难去如守家狗,慈心易失如彼野鹿。《大般涅槃经》卷十五,梵行品
119、诸佛如来大悲常转。何以故?诸佛如来不舍一切众生故,于一切时,(来源 )为成熟一切众生故,当知大悲常起不息。《大宝积经》卷三十九,菩萨藏会
120、戒律中罪虽复微细,忏悔则清净。犯十善戒虽复忏悔,三恶道罪不除。(古印度)龙树《大智度论》卷四十六
121、四它:面对它,接受它,处理它,放下它。(当代)圣严《108自在语》
122、不得妄证人,含人罪法;不得传恶言,转相斗言语,不得中伤人意;勿不闻言闻,勿不见言见。《阿含正行经》
123、自见断十恶道,念十善道已,便生欢悦;生欢悦已,便生于喜;生于喜已,便止息身;止息身已,便自觉乐;身觉乐已,便得一一心。《中阿含经》卷四,《波罗牢经》
124、和颜爱语,其心欢喜。《华严经》卷五十六,离世间品
125、是菩萨摩诃萨随喜福德,与一切众生共之,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其福最上第一。《大般若经》卷十一,随喜品
126、何等自通之法?谓圣弟子作如是学。我作是念:若有欲杀我者,我所不喜;我若所不喜,他亦如是,云何杀彼?作是觉已,受不杀生,不乐杀生。如上说,我若不喜人盗于我,他亦不喜,我云何盗他?是故持不盗戒,不乐于盗。如上说,我既不喜人侵我妻,他亦不喜,我今云何侵入妻妇?是故受持不他淫戒。如上说,我尚不喜为人所欺,他亦如是,云何欺他?是故受持不妄语戒。如上说,我尚不喜他人离我亲友,他亦如是,我今云何离他亲友?是故不行两舌。我尚不喜人加粗言,他亦如是,云何于他而起骂辱?是故于他不行恶口。如上说,我尚不喜人行绮语,他亦如是,云何于他而作绮语?是故于他不行绮饰。如上说,如是七种,名为圣戒。《杂阿含经》卷三十七,第1044经
127、佛言:我哀悯汝等诸天、人民,甚于父母念子。《无量寿佛经》
128、佛见众生烦恼患,心苦如母念病子。《大般涅槃经》卷三十二,狮子吼菩萨品
129、趣向佛道,非戒宁到?必须显密二戒,坚固受持,清净莫犯。……密戒者,所求三昧耶戒,亦名佛戒,亦名发菩提心戒,亦名无为戒等。如是诸戒,十善为本。(日本)空海《遗诫》
130、一切恶莫作,一切善应修,遍调于自心,是则诸佛教。护身为善哉,能护语亦善,护意为善哉,尽护最为善。比丘护一切,能解脱众苦。善护于口言,亦善护于意,身不作诸恶,常净三种业。是则能随顺,大仙所行道。此是释迦如来等正觉说是戒经。《根本说一切有部戒经》卷二十
131、心马驰恶道,放逸难禁制,佛说切戒行,亦如利辔勒。……若人守护戒,如牦牛爱尾,系心不放逸,亦如猴系锁。《弥沙塞五分戒本》
132、令一切众生欢喜。《华严经》卷五十四,离世间品
133、当知是舍,有于三种,何等为三?谓舍烦恼舍、护自他舍、时非时舍。《大宝积经》卷四十一,菩萨藏会
134、每天生活有七诫:诫烟毒、诫色情、诫暴力、诫偷盗、诫赌博、诫酗酒、诫恶口。星云《人间佛教的戒定慧》
135、言善法者,谓人天身、声闻菩提、独觉菩提、无上菩提,皆依此法以为根本而得成就,故名善法。此法即是十善业道,何等为十?谓能永离杀生、偷盗、邪行、妄语、两舌、恶口、绮语、贪、欲、瞋、恚、邪见。《十善业道经》
136、善护于口言,自净其志意,身莫作诸恶,此三业道净。(释迦牟尼佛戒经)《四分戒本》
137、十二恶律仪者:一者屠儿,二者魁脍,三者养猪,四者养鸡,五者捕鱼,六者猎师,七者网鸟,八者捕蟒,九者咒龙,十者狱吏,十一者作贼,十二者王家常差捕贼。《大方便佛报恩经》卷七
138、戒是正顺解脱之本,故名波罗提木叉。依因此戒,得生诸禅定,及灭苦智慧。是故此丘,当持净戒,勿令毁犯。《佛遗教经》
139、言随喜功德者,所有尽法界、虚空界,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数诸佛如来,从初发心,为一切智,勤修福聚,不惜身命,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,一一劫中,舍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头目手足,如是一切难行苦行,圆满种种波罗蜜门,证人种种菩萨智地,成就诸佛无上菩提,及般涅槃,分布舍利,所有善根,我皆随喜。及彼十方一切世界,六趣四生,一切种类,所有功德,乃至一尘,我皆随喜。十方三世一切声闻及辟支佛,有学无学,所有功德,我皆随喜。一切菩萨所修无量难行苦行,志求无上正等菩提,广大功德,我皆随喜。《华严经普贤行愿品》
140、明人能护戒,能得三种乐:名誉及利养,死则生天上。《四分律比丘戒本》
141、一切众生中,若起于悲心,是名圣种性,得福报无量。《大般涅槃经》卷十五,梵行品
142、不自害,不他害,不两害。《华严经》卷十九,十行品
143、真正的盲人是见人好而不欢喜的人。《佛光菜根谭》
144、自己不爱的事情,绝不要强加于人;试想自己受害时,那会是什么感情!(宋末元初)贡噶坚赞《萨迦格言》
145、譬如人毁足,不堪有所涉,毁戒亦如是,不得生天人。《四分律比丘戒本》
146、若住佛戒不能护持,则欺诸佛,是污佛家。(古印度)龙树《十住毗婆沙论》卷二
147、人不持戒,滋蔓如藤,逞情极欲,恶行日增。《法句经》卷上,爱身品
148、如我不喜死,一切三界二十五有,有形、无形、四足、多足,乃至蚁子,有命之属,亦复如是。是故菩萨乃至自丧身命,终不枉夺他命。……如我不喜他人欺陵,断我妙色姐妹妻妾者,一切众生亦复如是,是故菩萨乃至丧身失命,于他美色不生邪念染污之心,况行奸恶;如我不喜面毁、两舌、恶口,一切众生亦复如是,是故菩萨乃至丧失身命,终不妄言、两舌、斗乱彼此。《大方便佛报恩经》卷二
149、见他受苦心战动,处在地狱不觉痛。为诸众生受大苦,是故无胜无有量。《大般涅槃经》卷三十二,狮子吼菩萨品
150、设身有苦,念恶趣众生,起大悲心;我既调伏,亦当调伏一切众生,但除其病,而不除法。《维摩经》卷中,问疾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