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诗竹石配画加古诗,竹石古诗配画最简单收集(精选56句)
竹石古诗配画最简单收集1
1、侧:侧面。
2、诗中的竹实际上也是作者郑板桥高尚人格的化身,在生活中,诗人正是这样一种与下层百姓有着较密切的联系,嫉恶如仇、不畏权贵的岩竹。作者郑板桥的题画诗如同其画一样有着很强的立体感,可作画来欣赏。这首诗正是这样,无论是竹还是石在诗人笔下都形象鲜明,若在眼前。那没有实体的风也被描绘得如同拂面而过一样。但诗人追求的并不仅在外在的形似,而是在每一根瘦硬的岩竹中灌注了自己的理想,融进了自己的人格,从而使这竹石透露出一种畜外的深意和内在的神韵。
3、竹(宋.苏东坡)
4、击:打击。
5、横看:从正面看。庐山总是南北走向,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.
6、郑板桥的《兰竹图》是以石为脉,兰竹相间的。
7、《竹石》这首古诗的意思是:竹子抓住青山一点也不放松,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。经历成千上万次的折磨和打击,它依然那么坚强,不管是酷暑的东南风,还是严冬的西北风,它都能经受得住,还会依然坚韧挺拔。
8、千磨万击还坚劲,任尔东西南北风。
9、无肉令人瘦,无竹令人俗。
10、文纵横恣肆;诗题材广阔,清新豪健,善用夸张比喻,独具风格,与黄庭坚并称“苏黄”;词开豪放一派,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,并称“苏辛”;散文著述宏富,豪放自如,与欧阳修并称“欧苏”,为“唐宋八大家”之一。苏轼善书,“宋四家”之一;擅长文人画,尤擅墨竹、怪石、枯木等。作品有《东坡七集》《东坡易传》《东坡乐府》《潇湘竹石图卷》《古木怪石图卷》等。
11、作者:郑燮
12、破土凌云节节高,寒驱三九领风骚。
13、《兰竹图》以半幅面作一巨大的倾斜峭壁,有拔地顶天、横空出世之势。峭壁上有数丛幽兰和几株箭竹,同根并蒂,相参而生,在碧空迎风摇曳。《兰竹图》的布局十分严谨,画面石、兰、竹三者组织安排得和谐。以石为龙脉,把一丛丛分散的兰竹有机地统贯一气,显得既严整而又富于变化。三者不分主次,浑然天成。
14、任:任凭。尔:你们。【译文】竹子抓住青山一点也不放松,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。千种磨难万种打击仍然坚韧挺拔,无论你刮的是什么风。
15、题西林壁: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。西林寺在庐山西麓。题:书写,题写。西林:西林寺,在江西庐山。
16、竹石(清.郑燮)
17、石筍擎天,琳琅数竿,有冲霄凌云之势,抚风弄月之态。板桥写此,以为闲中闷中之伴,诗中酒中之友。自称“不必以千金万金造园,”只须石筍数尺,修竹数竿,便可赏风中雨中之声,日中月中之影,“亦复放之,可弥六合也。”以此消遣,以此寄情,郑板桥就此写出了他的这幅精品。
18、缘:因为;由于。
19、这首诗是一首咏竹诗。诗人所赞颂的并非竹的柔美,而是竹的刚毅。前两句赞美立根于破岩中的劲竹的内在精神。有了前两句的铺垫,很自然地引出了下面两句。这首诗里竹有个特点,它不是孤立的竹,也不是静止的竹,而是岩竹,是风竹。用”千”、“万”两字写出了竹子那种坚韧无畏、从容自信的神态。
20、竹石(清)郑燮咬定青山不放松,立根原在破岩中。
21、西林:西林寺,在现在江西省的庐山上。这首诗是题在寺里墙壁上的。
22、千磨万击还坚劲,任尔东西南北风。【注释】竹石:扎根在石缝中的竹子。诗人是著名画家,他画的竹子特别有名,这是他题写在竹石画上的一首诗。
23、这两首是作者题他自作的竹石画的配画诗。第一首原题《竹石》;第二首,原无题目,是新版《郑板桥集》的补遗诗。
24、磨:折磨,挫折。
25、扩展资料:
26、原:本来,原本。
27、【注释】
28、咬:在这首诗里指的是紧紧扎根在土里。
29、破岩:破裂的岩石。
竹石古诗配画最简单收集2
1、不流斑竹多情泪,甘为春山化雪涛
2、咬定:咬紧
3、《竹石图》题画诗云:“西风昨夜动窗竹,一枕秋寒睡不足。未便呼僮尽斫之,石畔还留数枝竹”。板桥匠心独运,石旁修竹数竿,长枝瘦挺,寒夜稀疏,层次分明,配合“秋寒”、“西风”的主题。石用淡墨折皴勾出,略以干笔横擦甚见精神。
4、郑燮(1693~1765),清代书画家、诗人。字克柔,号板桥,兴化(今江苏兴化)人。擅画竹、兰、石,书法以“六分半书”名世,诗文也写得很好,所以人称“三绝”。其画在画坛上独树一帜。与罗聘、李方膺、李鳝、金农、黄慎、高翔和汪士慎并称”扬州八怪“。
5、【诗人简介】
6、这些诗,文字通俗畅脱,不须多作诠释就会明白。诗人是借竹子的不畏风寒,不嫌贫瘠,巍然挺立苍峰破岩之间的可敬英姿、可佩精神激励人们,也寄托自己的生活理想与为人准则。
7、咬定:比喻根扎得结实,像咬着青山不松口一样。
8、这是一首借物喻人、托物言志的诗,也是一首咏物诗。这首诗着力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着的品质,托岩竹的坚韧顽强,言自己刚正不阿、正直不屈、铁骨铮铮的骨气。全诗语言简易明快,执著有力。
9、此山:这座山,指庐山。
10、不识:不能认识,辨别。
11、千磨万击身骨仍坚劲,任凭你刮东西南北风。
12、坚劲:坚韧、刚劲。
13、画面绘几丛修竹立于岩石之前,下有兰蕙映衬,恰如天成,呈自然之趣。修竹安排错落有致,竹竿细密却透着力量,竹叶以硬毫之笔挑、剃出来,且呈隶书之撇捺,竹干亦如篆书之笔意,摇曳而生姿。石间题有一诗:“一半青山一半竹,一半绿阴一半玉;请君茶熟睡醒时,对此浑如在岩谷。”两者之间浑然的搭配,让画作有了非凡的气势。此外,款识间板桥语:“文与可画竹,胸有成竹;郑板桥画竹,胸无成竹。与可之有成竹。正所谓:“书法有行款,竹更要有行款,书法有浓淡,竹更要有浓淡,书,去有疏密,竹更要有疏密。”他对诗书画的态度,人们都能从他的字画中体味到。
14、紧紧咬定青山不放松,原本深深扎根石缝中。
15、这是一首题画诗,原题《竹石》,是郑板桥题自己画的竹石图的。
16、《兰竹石》图,以石为脉竹石相间。
17、千磨万击:指无数的磨难和打击。坚韧:坚强有力。
18、咏竹(傅庞如)
19、立根:扎根,生根。
20、之所以辨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,是因为我身处在庐山之中。
21、竹枝石块两相宜,群卉群芳尽弃之。
22、题识:十笏茅斋,一方天井,修竹数竿,石笋数尺,其地无多,其费亦无多。而风中雨中有声,日中月中有影,诗中酒中有情,闲中闷中有伴,非唯我爱竹石,而竹石亦爱我也。彼千金万金造园亭,或游宦四方,终其身不能归享。而吾辈欲游名山大川,又一时不得即往,何如一室小景,有情有味,历久弥新乎?筹此画构此境何难?敛之则退藏于密,亦复放之可弥六合也。板桥老人郑燮。
23、任:任凭,无论,不管。尔:你。
24、【译文】
25、郑燮,号板桥,江苏兴化人。“扬州八怪的主要代表,尤擅画兰竹。(《兰竹石》)图,以石为脉,兰竹相间,为郑燮兰竹石中的精品。郑板桥一生只画兰、竹、石,自称“四时不谢之兰,百节长青之竹,万古不败之石,千秋不变之人”。其诗书画,世称“三绝”,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。为清代书画,构图简洁,用笔劲健,以石为脉,兰竹疏密得当,浓淡相宜,为板桥兰竹精品。
26、从正面、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、山峰耸立,从远处、近处、高处、低处看都呈现不同的样子。
27、真面目:指庐山真实的景色,形状。